Thursday, November 11, 2010

Interview with Wang Chuan Fu (王传福)

新京报:现在几乎所有的汽车企业都在发展电动汽车,比亚迪的优势是什么?公司将会以哪种技术作为发展核心?
王传福:比亚迪电动车的优势在于铁电池技术,这是全球领先的。比亚迪并不是打没有准备的仗,技术的积累让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全球领先,这是有原因的,这就是我们的优势。目前,比亚迪的电动车还是以电池为核心。
新京报:怎样解决铁电池成本、安全性等因素?你认为它的发展前景如何?
王传福:比亚迪铁电池目前已经是全球业界成本很低、安全性很好的电池,这是比亚迪人多年技术积累造就的核心技术,而且可以应用于各个相关产业。
新京报:在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同时,比亚迪开始了众多储能电站项目建设,这样的项目在未来产业版图中会将占据什么样的位置?
王传福:储能电站是比亚迪新能源绿色梦想中战略性产品,依托铁电池技术,可以把用电低谷期富余的电储存起来,在用电高峰时再拿出来用,这样就减少了电能浪费,达到削峰调谷作用。此外,储能电站还能减少线损,增加线路和设备使用寿命。
政府补贴鼓励尝试新能源车
新京报:新能源车需要国家扶持。今年国家出台了补贴政策,实际效果怎样?你认为还需要什么样的后续措施?
王传福:因为新能源车是新兴产物,价格较贵,很多人不愿意尝试,阻碍了发展。补贴政策出台,鼓励了很多人尝试。对比亚迪来说,是很好的机遇。作为企业,我们希望补贴覆盖的车型更广,希望政府在配套设施建设上给予更多支持。
新京报:作为国内电动车领军人物,你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瓶颈在哪儿?何时能成熟?
王传福: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晚于很多发达国家,但在新能源汽车上,我们处于同一起跑线,甚至我们在很多技术上全球领先。国家政策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利好,很多城市加入到试点队伍中。目前发展瓶颈是配套设备不完善,不过很多城市都在加快步伐。
新京报:如果给十二五规划提建议,你认为在下一个五年中,电动车产业应该向什么方向发展?国家应该怎样布局扶持?
王传福:我觉得,下个五年,电动车产业应有自己的定位。首先,配套设备要逐步完善,然后就是技术逐步成熟,降低成本,进入千家万户。当然,这需要国家扶持政策。
下调销量是为了扎实走好
新京报:中国汽车业发展迅速,但仍存在外观模仿等问题。你觉得下一个五年中中国汽车业突破的关键在哪儿?
王传福:其实不光是汽车业,很多行业在发展初期,都会有一个模仿阶段。下一个五年,中国汽车界会继续夯实传统燃油车技术,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车。因为在新能源方面,我们和世界在同一个起跑线,目前已取得一些优势。
新京报:今年,比亚迪成为业内首个调低销量目标的企业,你如何评价今年公司的销售情况?是否意味着进入不单纯追求销量阶段?
王传福:首先,我们调低销量目标是为了维护经销商利益,同时也想扎实走好。今年是比亚迪品牌年,我们下调销量目标,是想做行业模范,又好又快发展才是好企业。
新京报:比亚迪今年公司提出品质年口号,并推出高端车型,这是为了提升品牌吗?
王传福:今年推出的两款新车,由于产能不足,供不应求,所以无法满足消费需求。推出时间不长,销量还在持续增长,加之市场仍在成长,我相信后期销量会非常可观。我觉得,这对品牌形象起到很大的帮助。
争当新能源汽车领导者
新京报:下一步公司计划怎样提升品牌形象?
王传福:高端产品是提升形象的很好方式。产品的质量、售后服务等也可赢得口碑。此外,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也是非常好的方式。
新京报:比亚迪产业较多,今后的机会和增长点会在哪儿?发展重点在哪儿?
王传福:除了汽车、电池,比亚迪在太阳能、照明产业方面发展也很快。我相信,明年比亚迪的机会很多,增长点也很多。今后,比亚迪在每个领域都会积极认真去发展去学习,这符合务实踏实的企业文化。
新京报:比亚迪的终极追求是新能源的掌控者?
王传福:我们要争当新能源汽车的领导者。
- 猜想2011
如果明年有一次长假旅行的机会,我想亲身体验一下低碳经济给丹麦这个国家所带来的种种变化。
Q:如果有300万元闲置资金2011年投资中国市场,你会投资楼市还是股市?为什么?
A:我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投入在技术研发方面,没有时间再从事个人投资。
Q:如果有一笔5亿元的创业资金,在2011年的中国,你会优先进入哪个行业?为什么?
A:新能源以及低碳经济会是未来发展的主流,也是我专注的方向。
Q:如果明年有一次长假旅行的机会,你打算去哪里?为什么?
A:丹麦应该是全球最早将新能源列为国家战略的国家之一,我想亲身体验一下低碳经济给这个国家所带来的种种变化。
Q:在世的人中,你最钦佩的是谁?为什么?
A:钦佩的人有很多,上至父母、导师,下至公司优秀员工。
Q:你最希望拥有哪种才华?
A:我希望能保持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敏睿思维。
Q:如果能选择的话,你希望让什么重现?
A:如果我能选择,我希望中国最宝贵的发展阶段可以延续得再长一些。

No comments:

Google